作文是写作常见分类的一种,它吸取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感想,通过作文表达情感的升华,本站编辑为您精心推荐几篇关于戚继光的作文内容,欢迎阅读收藏。
目录:
戚继光纪念馆导游词篇一
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戚继光纪念馆。
戚继光纪念馆位于蓬莱水城小海东侧的水师府内。水师府是一座中轴对称的二进式仿古建筑,正厅与东西厢房三间有回廊相连接,占地3220平方米。建于1992年6月,1995年7月对外开放。纪念馆共设六个展厅,采用了壁画、浮雕和泥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,通过立体、直观的场景,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、闽浙沿海抗倭、蓟州边关戍守、案头著书立说等历史画面,让人们从中领略一代名将的照人风采。戚继光纪念馆已成为对人民群众,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。
第一展厅 群英聚会
这里是“群英聚会”厅。
各位来宾,中间端坐这位就是一代名将戚继光,身边站立的是与之并肩战斗,结下深厚友谊的战友,他们志同道合,在长期战斗生涯中,成长为一代英雄。
戚继光在我国东部沿海抗倭十五年,平定自元朝末年以来侵扰中国沿海达二百年之久的倭患,使我国的万里海疆重得安宁。他镇守蓟州十六年,完成了东起山海关,西到石塘岭两千多里长的城防工程,并创立了后勤部队--军营,采用了各个兵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战术,使边塞内出现了长期未有的太平景象。
戚继光历经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,史称“三朝虎臣”,征战42年。他的声望誉满华夏,威震域外,是一代名将。他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,写出了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等兵书。在《四库全书》辑录的中国古代二十部兵书中,唯他占有两部。在我国军事史上,著名将领多无兵书,能写兵书的又多非名将。从秦汉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,著名将领而又有著名兵书的只有戚继光一人。他还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,留有《止止堂集》诗文集五卷,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遗产宝库。
戚继光一生刚直不阿,清正廉洁,赤诚为人,精忠报国,得到了人们一致的信赖与支持。
戚继光爱兵如子,体恤士卒,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,冲杀在前。他特别重视部队建设,为选精兵三次亲去义乌,招募彪悍的矿工和农民为“戚家军”的骨干。
请各位参观第二展厅。
第二展厅 将门出骄子(前院西厢)
南侧:戚继光,字元敬,号南塘,晚号孟诸,山东蓬莱人。其六世祖戚详跟随朱元璋,在推翻元朝,建立明朝政权的斗争中,戚详戮力三十年,后在远征云南时阵亡。为追念他的开国功业,明朝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,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。
戚继光生于明朝嘉靖七年(1528年11月12日)。童年时代的戚继光读书之余,最愿做军事游戏,用泥巴砌城墙,堆砖瓦为营垒,削竹剪纸作旗帜,由他充当指挥,孩童时代的戚继光即显示出非凡的才能。
戚继光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和师导,平日戚景通教他读书、写字、讲兵法、习武艺,希望他长大后能成就一番功业。他还有一位博学多识、德高望重的老师名叫梁 ,对他深爱严教。10岁时,他母亲去世。生活的磨砺,使他学深志成。后来,他在一本兵书的扉页上写下了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诗句,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。
嘉靖二十三年(1554年)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,分管屯田事务。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至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,戚继光任中军官,率山东六郡卫所戌边镇守蓟州,每年正月赴边戌守,晚秋才能回来。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横戈马上行”,正是他这一时期军旅生涯的写照。(期间于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10月,他参加山东乡试,考中武举。此处引诗是《年谱》嘉靖三十年,诗题作《马上行》,开头二字为“岐路”。但在戚继光自己编撰的诗集《横槊稿》中,此诗题为《马上作》。开头二字为“南北”。该诗排列在南方抗倭时期的诗作中。何以有此不同呢?我们的推想是,戚继光调到南方后,在驱驰征战的岁月,不免联想起登州戍蓟的经历,重忆起这首得意之作。而此时他已经从北方来到南方。为使这首诗完整地概括出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,自然应作“南北驱驰”。后来他编辑诗集,便以这首改后的诗为准,列于抗倭时期的诗作中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)
北侧:水城练兵。往年,登州海防卫所残破,军无训练,戚继光到任后,振饬营伍,整修卫所,清理钱粮,严明纪律,使当时一伙懒散之士为之大振,卫所风气大有改观。借此转机,戚继光在水城大练其兵,在陆地、海上训练士卒,严整军纪,造就了一支得力的抗倭军队。至今,蓬莱阁东侧、丹崖山上仍然留有后人为他树立的阅海操碑记,以志其练兵之功。
请各位参观第三展室。
第三展厅 沿海备倭(前东厢房)
北侧: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6月,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,督山东备倭事,管理三营(登州营、文登营、即墨营)二十五卫所,设署于登州太平楼前。戚继光的防地是一片辽阔的海域,西到黄河口,南至山东与江苏交界处,包括山东半岛北、东、南绵长的海岸以及沿海大大小小的岛屿。戚继光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全面治理。整修卫所,加固台墩设施;整饬营伍,严明军纪;清理粮钱,惩治豪强;巡视海上,严守营卫。千里海疆遍留他的足迹,使营卫成壁垒,将士志成城。山东沿海成为当时沿海各省最为牢固的防线。
南侧: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7月,戚继光奉调去浙江抗倭,任浙江都司佥事。第二年7月诏升为镇守宁波、绍兴、台州三府参将。他始终以整肃军威、严明军纪、拯救黎民于水火为已任,同叛军通倭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他同新任总督胡宗宪一起,把徇私枉法、排斥异已、克扣军饷、虚报战功、受贿通倭的叛军乱党分子全部剪除。
请各位参观第四展厅。
第四展厅 驰骋浙江(后院东厢)
南侧: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28岁的戚继光奉调江浙战场之后,率军驰骋疆场,打了许多漂亮的大胜仗。首战高家楼,倭寇仍认为明军涣散,战斗力薄弱,竞敢明伙执仗地向明军冲击。戚继光见此情景,大喝一声,跳上高台,连发三箭,三个倭寇头目应声倒地,倭匪仓皇逃跑。高家楼首战告捷。
戚继光在浙江抗倭,最突出的战绩是台州大捷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春夏之交,倭寇乘船数百艘,总数一两万人侵犯台州(今浙江临海县)。分别侵占栅浦、桃渚、海游等地。总督胡宗宪命戚继光火速援台州。戚继光率军昼夜兼程,5月下旬,逼近被倭寇包围的桃渚。桃渚在台州东北50里,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,形势非常险要。当时倭寇围攻桃渚已经一个多月,全城危在旦夕。戚继光命令军队四面埋伏,又命令数十名火铳手暗地进城,沿城墙布满旗帜,巧布疑兵。23日倭寇攻城,看见城头旌旗蔽天,以为戚继光大兵已经入城,仓皇退却。败敌在退却时,遭到城外伏兵的袭击。戚继光命将士分兵进击,全歼逃匪。
桃渚解围。戚继光率军到海门卫与谭纶会师,命令将士在河中打桩连船,堵塞倭寇出海的退路。倭寇只好船泊牛桥。戚继光命令兵分三路,合击牛桥。倭寇进退无路,戚军放火烧船,倭寇大船32艘被烧毁,倭匪全军覆没。
第四展厅 义乌募兵
北侧:戚继光在浙江打了不少胜仗,但
是,实践中戚继光也深感困难重重。特别是原来的兵卒怯懦无能,贪生怕死,关键时刻最怕短兵相接。戚继光认为,要提高战斗力,非改变士卒的素质不可。必须建立一支敢打敢拼、能打硬仗、能够连续作战的精干队伍。他上疏募兵,亲赴义乌,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彪悍的矿工3千人,建立了戚家军。
在训练戚家军时,戚继光根据江南地方多沼泽、水田,作战时大部队不容易展开阵势的地理特点,创立了新的战术,“鸳鸯阵”法,规定十二人为一队,前一人是队长,后面两人执藤牌,两人执狼筅,四人持长枪,后两人是镗钯手兼火箭手,最后一人是伙夫。这种阵法短小精干,灵活机动,很适合南方的地域特点。
在水师建设上,他在台州就地取材,建造大、中、小战船44艘。大船“福船”,高大如楼可容百人作战。中船“海沧”,行驶灵活,多用于海上追击,犁沉敌船。小船“艟 ”吃水浅,灵巧快捷,适宜追赶倭船和浅海进攻。戚继光把这支船队分为前、后、左、中、右五营,成为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。
请大家参观第五展厅。
第五展厅 勇往直前(后院西厢房)
南侧:“戚家军”在浙江严惩倭寇,迫使倭寇向南逃窜,福建告急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戚家军入闽作战。第一大战即横屿之战。横屿是宁德县城东一海上小岛,隔岸十里,满潮时一片汪洋,退潮时一片淤泥。岛上居倭千余人,四周散居一万多人,便于彼此呼应声援。戚继光审慎分析敌情,订出周密作战计划。落潮之前,戚家军乘夜分坐轻舟抵近横屿。潮退之后,戚继光命将士摆成鸳鸯阵法,把稻草从船上抱下来,一捆捆铺在烂泥上,沿着铺好的稻草匍匐前进。戚继光亲自击鼓为战士助威。将士们奋勇冲向倭寇阵地,展开了攻坚战和肉搏战。横屿之战不过三个时辰,大获全胜。被倭寇霸占肆虐三年的横屿岛,被戚家军一举攻破。
北侧: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,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里从事写作。他根据作战实践,写成了两部兵书--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。
《纪效新书》是戚继光的发愤之作。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他在浙江舟山岑港抗倭受挫。他一边认真总结经验,创立新战术,一边撰写兵书。至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12月,创造鸳鸯阵,著成《纪效新书》。
《练兵实纪》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时写成的。戚继光的军事论著与军事思想,是中华民族武库中的瑰宝。
戚继光还在戎马倥偬中赋诗作文,留下了诗文集《止止堂集》,其中《横槊稿》上卷收录200余首充满爱国豪情的优秀诗篇。
请各位参观第六展厅。
第六展厅 威震边关(后殿)
西侧:蒙古族蓄谋南侵,明朝对北方的防务成为万历以前历代皇帝的应急大事。曾有十名戍边将军因防守不力被朝廷斩首。隆庆元年(1567年)戚继光奉调北守蓟州,先任神机营副将,后改为总理蓟、昌、辽、保练兵事务,节制四镇。(戚继光把守蓟州与平倭寇做一比较,甚感有五难:一难官场多风险;二难北方边防废弛,两千多里城墙既矮又窄,年久失修,残破不堪,难以防范;三难蒙古骑兵数万直入,疾若劲风,难以抵挡;四难敌在北,我在南,北风卷地,胡尘蔽天,火器逆风不得发;五难边敌来去无踪,而边镇号令不一,关键时刻不能做到齐心协力。)他从浙江召回旧部三千人。浙江的戚家军开到塞北这一天,天下着倾盆大雨,浙兵列队站在郊外,从早晨一直站到中午,军容严整不乱。边塞将士看了无不咋舌赞叹。
在解决蒙古族与明朝这一边塞矛盾中,戚继光采取了以防为主,间或出击的方针。(恰逢谭纶调任蓟辽总督,戚继光得到他热诚的支持与荐举。)隆庆三年(1569)二月,戚继光升任总理兼镇守蓟州、永平、山海关等处,督帅十二路军戎事。在连年整修、加固山海关至石塘岭长城的基础上,他提出蓟镇将士四事并举“修敌台、练战、营田、种树”。单修敌台一项,共建敌台1093座,在二千余里长城上台墩耸立,雄伟壮观。隆庆二年(1568年),朵颜部首领长昂、董狐狸犯关,青山口一战,戚继光大胜而归。
在军队建设上,他采取车兵、步兵、骑兵、辎重兵联合训练,协同作战,以墙(城墙)、台(敌台)、堑(战壕)综合防守的方针,全面治军,取得良好效果,受到当朝参知政事张居正的支持,并得到隆庆皇帝的赏识,表彰他“素有威名”。
万历二年(1574年)正月,戚继光因功升右都督。万历三年(1575年)正月二十三日,董家口一战,戚家军追出塞外150里,生擒长昂之弟长秃。长昂、董狐狸等2000余人带着礼品前来请降,戚继光同副总兵史宸亲临喜峰关相见。戚继光从战略上考虑,释放了长秃,致使长昂从此罢战。
万历七年(1579年),戚继光战功显赫,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。
东侧:戚继光一生可谓鞠躬尽瘁,为国为民。在浙闽抗倭期间,身先士卒,每战皆捷。饱受倭寇之害的广大人民,对戚继光的英勇无畏和光辉战绩,表示由衷的感谢。打胜仗以后,百姓郊迎十里,献果慰劳。在他扫平倭寇奉调北上,镇守蓟州时,百姓又扶老携幼送出十里。
戚继光镇守蓟州16年,防线东起山海关,西至石塘岭,2000余里的边防线,直接拱卫京城北京。他克服种种困难,练兵、练将、修筑长城,革新武器装备,真正在京师北大门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,保持了边境安宁,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。蓟州人民对戚继光特别敬仰。
万历十一年(1583年)二月,给事中张鼎思代表一部分*佞小人弹劾戚继光,说他不宜于北,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,将戚继光调往广东。离任那天,蓟州百姓依依不舍,哭泣送行。后来又勒石颂其功德。
万历十三年(1585年)二月,戚继光因旧病复发,再次上书请退,明政府允其辞官回乡养病。十月回归蓬莱,亲友迎于郊外。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十二月初八日,回故里仅仅两年,一代英雄溘然长逝,终年60岁。英雄的豪气和民族精神,与日月同辉,与天地共存。
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游览蓬莱时,十分景仰戚继光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和丰功伟绩,有感而发留下诗篇:
真临仙阁凌虚地,
来读苏公海市诗。
不羡群仙浮海日,
却思戚帅筑城时。
坚守一份责任,作文700字篇二
坚守信念坚守信念,是谭嗣同就义前的仰面高呼: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.”坚守信念,是李白官场失意后的对酌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去还复来.”
坚守信念,是戚继光凭海远眺时的报国之情: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.”信念是成功的座右铭,是侠之大者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,在未知的人生航路中照亮一片风雨浪击.古今中外的“大写的人”,坚持各自心中的信念,在世界的历史中鲜活地勾勒出他们民族的英魂.他们被一代代的后来人膜拜、敬仰,他们的信念也被后人坚持着、继承着.
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心说,被教会处决:烧死在鲜花广场.他所坚持的学说,也被认为是“异教邪说”,在全国得到封杀.当时教会的地心说在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,因此当他在全国各地奔波演讲时,却没有得到群众的响应,反而遭到诟骂与污辱.他本可以放弃,继续做一个“合法良民”,但他没有.他毅然坚持自己的信念,为了人民能够摆脱黑暗统治、走出愚昧无知,他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.“你们可以将我烧死,但后人会证明我的价值!”这句话,便是他对残暴的教会最沉重有力的回击.他以生命的尊严捍卫了他坚持的信念,他无疑是一名科学的高杆,人民提斗士!
半个世纪前,一场浩劫“波澜壮阔”地席卷了整个中国.“文化大革命”,影响了一代人,改变了一代人.骚乱与斗争使得多少人改弃了理想,抛弃了信念,停止了工作与学习,浑浑噩噩地熬日子.那个年代,最看不起的是知识分子,命运最悲惨的也是知识分子.然而却有一些人,他们不忘自己肩负的国爱使命,在动乱的年代依然坚守信念,顽强拼搏.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,默默钻研,刻苦攻关,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他的信念,便是为人民服务,便是使祖国富强.他心里有人民、有祖国,祖国人民便永远记着他!
坚持信念,便是坚守一份责任,坚守一种执著、一份理想.于是我们在黑暗的前行中不再 ,因为有了信念,就有了一种安慰与寄托,更有一份追求.不时鞭策自己,前进、前进、前进……坚守信念,如同聆听天簌,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给自己一份解脱的释然;坚守信念,就像展翅翱翔,无论遇到多大的风吹雨打,都毫不畏惧地飞向梦中的彩虹……
福建历史上四大名将篇三
1.陈文龙
陈文龙是福建 兴化(今福建莆田)人,是南宋抗元名将。年少时好学,后考上进士,因德才兼备,深得皇帝喜爱,在抗元战争中屡建奇功,一度官至宰相。后因怒骂奸臣贾似道而被贬,陈文龙一下台,南宋兵败如山倒,守将纷纷弃城而逃。不得已,贾似道重新启用陈文龙。
?陈文龙上任后,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、兴化叛乱,立马打了几场胜仗。但陈文龙孤军作战,没有帮手,旁边的守将纷纷投降,只有陈文龙保持着气节,宁死不降,最后变成了孤军。没过多久,陈文龙被部下陷害引诱出城,被抓,在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,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,气绝而死。
2.俞大猷
俞大猷是晋江(今福建泉州)人,是我国明代抗倭名将。可能我们只听过戚继光的戚家军,但其实抗倭主力还有个俞家军,他们曾被并称为“俞龙戚虎,证明俞家军不比戚家军差,甚至抗倭功绩还略高于戚继光。俞大猷一生与倭寇做斗争,俞大猷剿灭倭寇,足迹遍及浙、皖、赣、闽、粤五省,一直在抗倭前线,战功累累,倭寇死的他手里的不计其数。
?
他还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战斗经验,先后著成《兵法发微》、《洗海近事》等书籍,为我国军事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,被誉为“中国海军创始人”。更曾创立兵车营,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。
3.郑成功
郑成功是福建泉州南安人,是抗清名将。他是清军攻克南京后,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之一。他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与清军进行多次对抗。即使后来他的父亲都劝他投降,郑成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,誓死不降。
?之后率军开赴台湾,与荷兰进行了激烈的海战,击败荷兰的驻军,荷兰统帅揆一率残敌五百狼狈退出台湾。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,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,自此郑成功也成为了民族英雄。
4.林则徐
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清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大人, 他是福建 侯官县人。他当任钦差之时,不惧怕西方列强的胁迫,在广东明察暗访,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,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在虎门销毁。林则徐一直力抗西方入侵,一生都在想办法与西方侵略者做斗争。
?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,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,为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。
福建历史上四大名将篇四
第一位:郑成功
郑成功,原名森、幼名福松,字大木,号明俨,南安石井人,明天启四年(1624)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。成功11岁时曾依塾师“洒扫应对进退”为题作文,写下“汤武之征诛,一洒扫也;尧舜之揖让,一进退也”的惊人之句作应对,其后苦读经史兵法,习练剑术骑射,15岁考中廪生,21岁入南京国子监,拜名儒钱谦益为师,师为取字大木。清顺治三年(1646)六月,清军进逼福建,成功对隆武帝表忠心说“臣受国恩,义无反顾,定以死报效陛下”,并献上抗清条陈,建议“据险抗扼”、“拣将进取”、“航船合攻”、“通洋裕国”。朱聿键深为赏识,即封成功为忠孝伯,拜御营中军都督,挂招讨大将军印。
第二位:施琅
施琅,字尊候,号琢公,清初著名将领。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,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,福建水师提督,先后率师驻守同安,海澄,厦门,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。由于“施琅背郑降清”,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,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存在分歧。
第三位:洪承畴
洪承畴,别名洪彦演、洪亨九,明末清初将领,曾任兵部尚书、太傅、少师等职位。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、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、迅速稳定南方;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,清军占领江南后,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、以剿为辅的策略;建议统治集团也须“习汉文,晓汉语”,倡导儒家学说,举荐明朝官吏。1665年,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,享年七十三岁,谥号文襄。
第四位:李光地
李光地(1642-1718年),字晋卿,号厚庵,别号榕村,泉州安溪湖头人。开漳先锋,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。其祖系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人。清康熙九年(1670年)中进士,进翰林,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。他为官期间,政绩显著,贡献巨大,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,表彰其功。明末以来,战争频仍,-尖锐,朝政腐败,水利失修,水患频繁。至康熙亲政,把“平三藩”、整治河务和漕运列为首先办理的大事。
福建历史上四大名将篇五
每逢国庆的时候,总会有一道雷打不动的作业――综合实践。
这不,春去秋来,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,新一次的综合实践作业又如期而至。这一次的主题是“走进福清名胜古迹”,经过分组,我和两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分队,三个臭皮匠整装待发,向目的地――福清弥勒岩进发。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急驰而行,大约十五分钟,我们就到了弥勒岩景区,妈妈谆谆叮咛道:“我在外面等你们,你们要照顾好彼此……”我们的心早就飞走了,一边漫不经心地应着,一边欢快地跑开,好不容易避开了家长的管束,我们顿时像出了笼的鸟儿――自由自在。一进入景区,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,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石雕造像。佛像高6.8米,宽8.9米,由整块花岗岩就地琢成,天然妙相,袒胸露腹,两耳垂肩,笑态可掬。观赏完佛像,我们继续往前走,一会儿看看花草,一会儿在一起谈天说地,但手中的照相机丝毫没有歇息,忙着把有意义的东西拍下来。到了半山腰,路突然就变得十分难走。凹凸不平且非常凶险,我们小心谨慎地移动脚步,有时还要搬动一些石块铺上,经过一段“艰难”的跋涉,我们终于看到了平整的石阶,我灵活地蹿了上去,一手支撑着墙,一手抓过同伴的手,把他们搀扶了上来,这时,我无意间发现墙上有隐隐的刻字,连忙先下手为强,把它拍摄下来。后来,我们逐渐发现,大多数的墙壁上都有一些龙飞凤舞的刻字,于是我们的相机像开了闸的坝头一发而不可收,照片库相满为患。到了一个转口处,我们面临着一个大抉择:向左走还是向右走?一个说左,一个说右,针锋向对,互不相让,我连忙充当合事佬:“先试试左边吧,”这才平息了一场“战争”。可事实证明,这是条错误的选择,我们走入了一条“歧路”,只好原路返回。谁知,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又陆续遇上了让人费脑筋的选择,可想而知,我们数次迷路,三个臭皮匠再也不敢大意失荆州,仔细推敲,反复判断,终于在一个路的分岔口,我们看到了一座庙,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我们快步向庙里跑去,幸运的是,居然有一位僧人听说了我们的来意,竟与我们介绍起弥勒岩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典故:弥勒石像始凿于元至正年(公元1341年),至明洪武年(公元1368年)竣工,经国家文物局认定,弥勒石佛是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佛像,199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瑞岩山有岩洞千姿百态,山上更有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许多名人摩崖石刻约100多处;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驻军于此,留下了许多抗倭的历史印记,明朝宰相叶向高曾在此读书,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,最后,我们留影纪念,挥手告别。在僧人的指引下,我们顺利来到了山脚下,要回家了,大家依依不舍地望着“弥勒岩”这三个大字,直到汽车启程了,仍不时回望着。经过这一次刻骨铭心的实践活动,使我受益匪浅。如果不是深入到山的深处,我们是无法了解到弥勒岩这么多的历史文化,无法体会到旅行当中团结的力量和信心的重要性。或许在以后的人生中,我们也将像面临岔口一样面临许多的果决选择,或许也将一次次走入回头路,重要的是,我们要不失信心,相信总是云开雾散的时候;或许在以后的生活中,我们也像横亘在面前崎岖不平的山路一样,要我们互相牵着手,走过坎坎坷坷,重要的是,我们要珍惜相处的时光,友情的可贵;或许就像我们走过的弥勒岩一样,即使到了山的深处,仍然还有许多未知的事物,重要的是,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,要知道,前方还有更多的故事正在向我们招手。
以上就是鲁匠教育网精心组合的文章,是否观后有不一样的感受,如果你有更好的戚继光的作文欢迎投稿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