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主题的作文有很多,本文推荐的全部是可以作为经典流芳的代表作,小编认真阅读后并分享给你,希望对你的作为提升有帮助。
读了贝多芬的故事你有怎样的启发
1.贝多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他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。双耳失聪后仍坚持创作,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的命运交响曲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遇到困难并不可怕,我们仍然有站起来的勇气。贝多芬一生洁身自爱,他认为莫扎特写《唐璜》(Don Giovanni)实在是有玷污其形象。贝多芬称莫扎特的断奏风格为指尖上的舞蹈。 双耳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,他几乎绝望了。贝多芬是聋子。贝多芬是后天耳聋。1796年,贝多芬发现自己听力下降。从1796至1800年,整整4年,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,这是耳聋的前兆。贝多芬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,中年耳朵失聪。贝多芬传读后感
2.读后感·看了《贝多芬传》这本书以后,我不由得感慨: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,还那么认真、那么执着,最终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,难道我不应该向他学习吗。 俗话说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举几个例子,欢迎大家补充。 音乐领域 以罗琦为例。小时候VCD流行的时候,看到罗琦的眼睛就有点奇怪,后来才知道她的一只眼睛是假的。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。在1819年他变成全聋,这无疑完全剥脱了他指挥和演出权。就是日常的沟通,也显得非常的吃力。贝多芬从1818年起需要“谈话册”(Konversationshefte)才能与人“交谈”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很多贝多芬的话语都被保留了下来。贝多芬到底是为什么失聪的呢
3.一种说法是,贝多芬患有“先天性梅毒”,而梅毒病症可能遗传自他的父亲。持这一说法的人,通过研究贝多芬的头骨,认为他所具有的明显的鼻梁凹陷和方形头颅,这些都是先天性梅毒的特征性体征。贝多芬双耳失聪后,创作的曲子有《第七交响曲》、《第九交响曲》、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、《第六交响曲》、《c小调第五交响曲》、《战争交响曲》、《庄严弥撒曲》、《帝皇钢琴协奏曲》。用牙齿咬着一根细的铁棒,抵在钢琴的琴箱上,通过骨传导,可以听到琴音。(就好像你捂着耳朵同样能听到自己的说话声都是通过骨传导。而且,一般通过骨传导听到的声音。读名人传有感
4.在三位伟人所演绎的故事中,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,他在双耳失聪时,还坚持自己的创作。无论家境多么艰苦,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。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梦想。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,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。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,家里贫困交加,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“摇钱树”,父亲不惜打骂,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。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,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。一、欣然忘食 一天,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。点过菜后,他突然来了灵感,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,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。不一会儿,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。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。耳聋真的损害了贝多芬的创造力吗
5.我认为耳聋虽然对贝多芬在肉体和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,但并没有损害他在音乐上的创造力。声音的传导有两种途径,一种是气导,就是我们平时听见声音是有空气传播的。还有一种方式是骨传导,就是颅骨和颌骨都可以传递声音,贝多芬晚年失聪,是利用骨传导来作曲的。1801年,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,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。但是,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--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。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。关于(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)如果你还有更好的作为欢迎发来与我们分享,每一篇作文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构思,在欣赏的同时希望读者们动动小手指打赏或点赞转发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